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湿气重,饱受湿气的困扰。湿气其实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因素,是外感六淫之一,对人体健康威胁大,为“万恶之邪”。

湿气是一种阴湿之邪,具有沉稠、黏滑易粘连的特点。中医认为,湿气来源于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困重、容易疲劳、关节疼痛、皮肤潮湿黏腻、舌苔厚腻等症状。湿气还容易引发其他病症,如湿疹、风湿性关节炎等。
体内有湿气的人往往身体还会有别的疾病,体外的邪气总与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导致病情变得复杂,并且非常难治好。因此,及早发现和调理湿气至关重要。

古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草药成分,刺激穴位,达到调理人体内部的效果。其中,艾灸调理湿气是其重要应用之一,它具有温阳散寒、行气祛湿的功效,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效地把人体内的湿气排出。还可以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一、艾灸调理湿气的穴位分享:

1、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可以祛除体内的风邪和湿气,还可以缓解胃部不适。

2、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艾灸神阙穴可以温暖身体,活血化湿,有助于调理湿滞。

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艾灸气海穴可以促进脾胃功能,舒缓湿气困扰的症状。

4、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艾灸关元穴可以温煦脾胃,调理气机,有助于驱除湿气。

5、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温阳化湿,促进脾胃功能,帮助消化湿气。
提醒,每个穴位艾灸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即可。

二、艾灸后的护理:
1、注意保暖:艾灸后,身体会感到温热,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此时应避免受凉,尤其是脚部、背部等易受寒的部位。可以用一块毛巾覆盖在艾灸部位,以保持温暖。
2、适当休息:艾灸之后,身体会有疲劳感,应给予足够的休息,不过度劳累。
3、喝温开水:艾灸可以通过排汗排除湿气,因此艾灸后应多喝温开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4、定期艾灸:艾灸贵在坚持,才能达到理气祛湿的效果。因此,建议定期进行艾灸,如每日艾灸或者隔日灸,具体艾灸频率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和症状轻重程度而定。
除了艾灸以外,人们还喜欢用饮食的方式排除湿气,如吃辛辣的食物、喝凉茶、煲汤等。在与湿气对抗的历程中,的效果较为显著,其具有操作简单、没有副作用、成本低廉等特点非常适合现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