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天气最热,人体阳气最旺,人体毛孔开泄,腠理疏松,此时用燃烧的艾条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鼓舞正气补虚助阳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冬季易感疾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是冬病夏治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疗法
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俗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节气已过,三伏天已经不远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候,在公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被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入伏”后气温高,湿度大,极易出现中暑的现象,故在三伏天人们为避免出现身体不适,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如减少室外活动、喝温开水、吃当季水果等。部分地区还有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条,三伏吃烙饼炒鸡蛋的风俗习惯。
在中医学中记载,三伏天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冬病夏治”的时期,将药物、经络、季节相结合,对特定疾病有预防保健作用,其中三伏灸最为关键。

三伏灸,顾名思义就是在三伏天进行的调理。三伏天天气最热,人体阳气最旺,人体毛孔开泄,腠理疏松,此时用燃烧的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鼓舞正气、补虚助阳、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冬季易感疾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是“冬病夏治”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疗法。
三伏灸的原理受益于中医学中的“阳气伏藏”和“明灸”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和腧穴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在特定经络和腧穴上施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而在三伏天进行灸治疗,可以充分利用阳气旺盛的时机,增强治疗的效果。

在三伏灸期间,不同的伏灸时段对应着不同的穴位选择。以下是2023三伏灸时间以及适合艾灸穴位分享:
引伏灸(2023年7月1日-7月10日)
引伏灸期间是在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阳气开始逐渐旺盛。这个时候,常用的穴位有:
1、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对于头痛、眩晕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3、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有镇痛、舒缓肌肉疼痛的作用。
初伏灸(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
初伏灸期间是在引伏灸期间的后半段,此时阳气继续旺盛。常用的穴位有:
1、合谷穴: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具有调经养颜的作用。
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对于消化不良、胃痛等有一定疗效。
3、角孙穴: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适用于肠胃问题和失眠等。
中伏灸(2023年7月21日-8月9日)
中伏灸期间是三伏灸的正中阶段,此时阳气已经达到巅峰。常用的穴位有:
1、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是补阳益气的重要穴位。
2、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能疏通经络、舒筋活血。
3、人迎穴: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可以调和阳气、舒缓颈肩疼痛。

末伏灸(2023年8月10日-8月20日)
末伏灸期间是三伏灸的最后阶段,阳气逐渐趋于平衡。常用的穴位有:
1、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能活血化瘀,缓解肩颈疼痛。
2、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可以促进心血液循环,舒缓焦虑和压力。
3、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调和阴阳、平衡体内能量。
伏后加强灸(2023年8月21日-8月30日)
伏后加强灸期间是三伏灸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阳气基本巩固。常用的穴位有:
1、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对于调理脾胃、增强体质、改善消化功能有益。
2、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
3、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能够补益气血,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三伏灸历史悠久,是中医传统疗法。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春夏养阳,长夏胜冬。”中“长夏”既是三伏天,三伏暑热,是大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用三伏灸疗法,不仅可以快速渗透进人的皮肤里,又能有效祛除人体内的湿邪之气,这便是“冬病夏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