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趋向年轻化,他们大多是三四十岁风华正茂的中年人,甚至二十多岁意气风发的青年。这些慢性疾病有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临床案例中位列前茅的有胃病、脂肪肝、颈椎病、腰椎病等。
在中医方面认为,人体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保持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当人体内部出现问题,如慢性疾病发生前,人体是会作出相应的表现,有一些不适的症状等,给人体预示,及时发现并调理,便可以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或者是控制疾病不往更严重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以上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例如,手脚发麻是慢性疾病最早的暗示之一,如果你出现手脚发麻的症状,就要警惕了!及时干预,切忌不把这个的当回事。
俗话说“寒湿万病源,世上本无癌,只有瘀和堵。”如何才知道自己有没有生病,首先要了解的是生病的步骤有哪些。在中医理念中,生病先是从虚开始,再到寒、湿、凝、瘀、堵、瘤,最后就是癌,其相对应的症状有痒、酸、胀、疼、麻、痹、中风、失觉。

“治未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未病先防”,即预防疾病的发生。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进行预防。通俗来说是好好吃饭、早睡早起、多晒太阳。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用中医古法调理,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这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人体常用于艾灸保健的穴位
1、神阙穴:缓解脾胃虚弱、腹痛、腹泻等症状。
2、关元穴:补气回阳、理气活血、驱寒止痛等。
3、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
4、三阴交:健脾补血、安神补肾等。
5、涌泉穴:缓解头痛、头晕等。
6、至阴穴:调理胎位不正等。
7、大椎穴: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8、曲池穴:疏风清热、调和营卫等。
不同的穴位其功效也不同,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配穴。

二是“既病防变”,即控制疾病的发展。当慢性疾病已经发生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调理和调理措施,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例如,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中医手法按摩、艾灸、针灸、膏药等手段调理。
三是“瘥后防复”,即防止疾病的复发。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再用泡泡脚,疏导全身经络,调整身体内环境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以防止疾病再次发生。
《黄帝内经》中提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体内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则抵抗病邪的能力就会增强,便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到“治未病”;若是正气不足或失衡,则邪气易犯,病痛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