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出现在多种消化道疾病上,如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胃病食管疾病和胆囊疾病等,或是使用了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过后,都很容易导致烧心病症的发生
烧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剑突或胸骨后因为胃酸逆流所导致出现的灼烧或灼热感。烧心常在进餐后、运动时、卧位休息和夜间发生,发病时,通常感觉胸口发热、灼热、胸闷、嗳气等症状,这种不适症状会随着气管向上延伸至颈部、喉部和面部。这种不适症状有些人会持续几分钟,有些人则是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造成烧心疾病出现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两种。首先,烧心的生理因素主要与饮食情况、精神状态和怀孕息息相关,暴饮暴食、经常食用刺激性食物等此类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沉浸在压力过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这些都会导致胃功能异常,导致烧心病症的发生。
烧心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出现在多种消化道疾病上,如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胃病、食管疾病和胆囊疾病等,或是使用了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过后,都很容易导致烧心病症的发生。
![IST_28503_07593-[转换]](https://wds-service-1258344699.file.myqcloud.com/20/11308/jpg/1681109993803863abcdc44d85142.jpg?version=1681110000)
烧心虽然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疾病,烧心影响食欲和睡眠质量,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忽视或不加注意,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发展成其他疾病。烧心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都有不良影响,尤其对老年人、孕妇等应该引起更加注意。

在中医理论中,烧心通常归属于胃热病证,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其特点为胃气上冲,胃火上升,会出现胸口灼热、腹胀、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舌苔黄厚等症状。在中医的角度,可以采取清胃热、平衡脾胃、调和气血的方法来调理。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中药调理、针灸和调理。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刺激经络、调整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我平衡和恢复。针对烧心,可以选用胃经的相关穴位进行艾灸,下面是穴位推荐,供大家参考:

1、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艾灸内关穴具有温阳通脉、益气和胃的作用,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疾病等。

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具有补气健脾、增强肠胃蠕动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3、上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艾灸中脘穴具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的作用,可缓解烧心带来的不适症状。

4、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艾灸下脘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主要用于调理脾、胃、肠的各种疾患。

5、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艾灸天突穴具清热解毒、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烧心、口渴等不适症状。

6、曲池穴:坐位,屈肘呈直角(形如拱手作揖),肘弯横纹尽头处即为此穴。艾灸曲池穴具有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烧心引起的胸口灼热、胀满等不适症状。
提醒,艾灸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每周可以进行1—2次。此外,也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如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等纤维素的摄入,以减轻烧心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