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温暖的气候使人的活动量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加快了血液循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惊蛰节气养肝护肝刻不容缓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惊蛰》

惊蛰在古代又称“启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于公历的3月5—6日之间,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生物受到节律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由一道雷引发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平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冬季动物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气,一道春雷响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称为“惊蛰”。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的是已经到了仲春时节,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气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雨水较多,大自然有了新活力,大地呈欣欣向荣的模样。

传统习俗
吃梨:惊蛰节气虽气温渐升,但是寒冷还没有完全褪去,气候较为干燥,容易让人感到肺气不顺、口干舌燥、身体不舒适。梨是一种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水果,具有清热镇静、止咳、清心润肺的功效,惊蛰节气吃梨可以生津止渴,补充水分与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除此以外,还有蒙鼓皮、打小人和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传说中的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人们会在惊蛰节气这天祭拜白虎,以化解是非,以免出口伤人,防止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的美好祈愿。

惊蛰
1、春捂:所谓“春捂秋冻”,惊蛰虽气温上升,但是严寒还没完全褪去,需要继续春捂,及时增添衣物。中医认为,寒是百病之源,特别是体质虚弱的人,衣物减得快反而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扰,导致生病。
2、预防流感:最近全国各地出现甲流、新冠等流感病毒传播,各大中小学因甲流而停课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春季是流感高发季节,需要及时注射疫苗,增强体质,做好预防措施,保障身体健康强健。
3、养肝护肝:肝脏以代谢为主,是人体很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多种生理功能。惊蛰节气是肝气最旺盛的季节,要重视对肝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节气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惊蛰调理肝气的穴位推荐
1、太冲穴:属肝经的原穴,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所有与肝郁气滞有关的疾病。
2、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具有平肝熄风、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3、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强身保健穴,具有益气养血、调节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认为,春季养肝要重视精神调养,自古动怒伤肝,需以愉悦的心情保持肝的健康。惊蛰节气温暖的气候使人的活动量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加快了血液循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惊蛰节气养肝护肝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