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告别春日,夏季开始,故又称“春尽日”。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标示着大地万物开始进入盛夏生长的时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长是经过春季阳气散发,阳气长到了极点,大多数的生物在夏季生长旺盛,同样人在夏季阳气上升。
古人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立夏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病虫害多发,人们也易受影响,多犯于感冒。故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立夏时节要注意养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立夏是阴阳的转折点,此时阳气渐长,天气逐渐变热,人们的身体也处于生长期,是一个防治疾病的最佳时期。

一、饮食调理
夏季是阳气盛行的季节,阳气的渐渐上升,人体的新陈代谢、心脏等器官的负荷均有所提升。因此,在立夏这一节气中,养生要注意合理调整饮食,以减轻身体负担。
液体的摄入可以多点,如绿茶、荷叶茶、菊花茶、薄荷茶、菜汤等,不仅能清热解毒、去火降温,还具有防晒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健康。

二、适度运动
适当运动也是立夏养生中的关键。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排放毒素和废物,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在运动方面,不建议在酷热的时段进行高强度的运动,以免身体耗费过多能量和流失水分,引起脱水和体力消耗过度。建议在早晨和晚上凉爽时段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不过,对于老年人、孕妇和有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运动时应注意减少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切勿过度。

三、保持心情愉悦
心情的放松和愉悦对于身体的调节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立夏这个时期,夏季燥热易使人烦躁,心情难以平复。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养生措施。可通过旅游探险、阅读兴趣书籍、听轻松愉悦的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疲劳。

四、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盛夏阳气渐长,人体易产生湿热等疾病,因此,立夏是一个进行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
在立夏时节,艾灸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由于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湿疹、口臭、头痛、咳嗽、神疲、关节疼痛等。有时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缓解身体的压力和病痛,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艾灸的穴位选择在立夏时节也要特别注意。据中医理论,夏季容易产生湿热,人体湿热会以脾胃为主,故应选用脾胃、肺经、大肠经等穴位。
立夏艾灸去湿热穴位推荐:

1、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艾灸曲池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和胃降逆的作用。

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具有疏肝养胃、温中补虚、培补正气的作用。

3、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艾灸委中穴具有舒清热、消肿止痛,缓解寒体症引起的身体乏力、水肿等现象。

4、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艾灸丰隆穴具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5、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穴具有化痰祛湿、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

6、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艾灸阴陵泉穴具有化湿利水、健脾安神的作用。
以上穴位都可以作为参考应用。在艾灸的同时,可适当需要配合白术、茯苓、陈皮之类健脾化湿之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立夏时节,艾灸可以帮助人体调整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愈能力,缓解身体的压力和病痛。我们应该适时地进行发扬养生,通过饮食调理、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做艾灸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强身体的康复和健康,为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