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圣医皇研究发现,调理气血不足可采取艾灸的方式进行,艾灸乃中医三大瑰宝之一,其原理为通过散发艾热对特定穴位的刺激,使经络得以激发,贯通全身,是维护阳气,使气血得以充足
俗话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素问·调经论》中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维系着人生命的进程,在人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养气、载气。所谓气血不足,指的是气虚和血虚,气虚则血不能通畅运行;血虚则使气生成不足。气血不足则不能滋养全身,降低机体活力,使人体难以正常协调地运行,易受外邪的侵扰,人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气血是维护机体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者往往会出现畏寒怕冷、自汗、头晕耳鸣、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精神恍惚等症状,对于女性的经期延长、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此类症状均与气血不足有关。
气血不足对人的影响颇大,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的主要成因包括先天遗传、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劳累过度、长期慢性疾病等。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气血不足者应当尽早调理,以免久而久之伤及元气,危及生命安全。
气血不足属中医学中的虚证,中医调理气血不足要以补气养血为主,调理时要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调理气血不足可采取的方式进行,艾灸乃中医三大瑰宝之一,其原理为通过散发艾热对特定穴位的刺激,使经络得以激发,贯通全身,是维护阳气,使气血得以充足。
下面是艾灸调理气血不足穴位推荐,供大家参考。
1、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关元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雪。”的位置,艾灸关元穴具有固本培元、补益元气的作用。

2、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肾俞穴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可强壮肾气,促进肾脏血液循环。

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此处乃人体生气之源,人生真气在此而生,艾灸气海穴具有温经通阳、温运气血的作用。

4、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具有补益肝肾、调脾和胃的作用,脾胃乃后天之本,可帮助肠胃把五谷杂粮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液。
以上穴位分别艾灸15—20分钟即可,艾灸贵在坚持,效果越佳。
除了艾灸以外,调理气血不和还可以配合药膳一起,其效果更佳,如八珍汤加减,方药为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病症的轻重程度决定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