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春分时期阴雨连绵,伴随倒春寒的气候特点,使身体健康状况不稳定,身患旧疾者易复发,身体虚弱者易感染风寒湿邪等,应当艾灸调养身体,巩固阳气,使阴阳平衡才能抵抗外邪入侵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转眼间到了春分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在天文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一天,昼夜各为12个小时。
春分节气的气候特点是阳光明媚、天气暖和,此时人们喜欢下雨,只要春分节气下了雨,一年都会雨水充足,农作物收获丰满,这就是“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节气在大自然中阴阳各占一半,随着天气回暖,泥土解冻,老人、小孩以及体质虚弱的人在此时特别容易受到阴雨和倒春寒天气的影响。
春分节气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合病菌的滋生与传播,加上寒邪干扰,身体容易出现不适等症状。据新闻报道,近日多地区中小学因甲流而停课;新冠肺炎的热度虽然在慢慢降低,但是也并没有消失。保障身体健康不受寒邪侵扰,是我们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表现。
春分节气指南

在生活方面: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保持机体功能平衡协调稳定。
在我国部分地区,春分节气有吃春菜的风俗习惯。春菜是一种,乡人称之为“春碧蒿”,每逢春分前后都会在田野间采挖,也是春分节气特有的一种野菜。春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与鱼片一同制作为春汤,或是磨成粉末与米粉一起制作汤面,相传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故有“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说法。

在中医方面:《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春分节气是艾叶最嫩的时期,口感丰富,制作成青团食用可以消除人体内的寒气与湿气,同时,还起到了美容的作用。

《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药用价值非常高,把艾草干燥后经过三年的存放,再制作成用于,起到温通经络、扶阳固脱、挽救垂危的作用,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绿色疗法。
春分时节是气血生发的时期,木旺土衰,此时应当疏肝火而养脾胃。加上春分时期阴雨连绵,伴随倒春寒的气候特点,使身体健康状况不稳定,身患旧疾者易复发,身体虚弱者易感染风寒湿邪等,应当艾灸调养身体,巩固阳气,使阴阳平衡才能抵抗外邪入侵。
春分艾灸穴位推荐

1、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疏肝利胆、明目和血的作用,可以散发肝脏之热,促进肝气抒发,缓解背部疼痛、神志不调等。

2、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可以改善肾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肌劳损等效果。

3、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可以调理妇科疾病、寒湿、阳虚证、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疾病等。

4、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是人体全身的重要保健穴位。

5、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消肿除湿的作用,是肝、肾、脾三经的交汇处。
“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春分节气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气温虽然转暖,但仍然不会很稳定,一定要注意春捂。流感病菌盛行,提高身体免疫力才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