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三焦有通元气之说,即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及全身各处的。三焦不通,便会影响元气的输送,对身体又会有什么样损伤呢?
1.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等,严重者可有高热、神昏、舌謇、肢厥;
2.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表现为身热气粗、面红目赤、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燥或焦黑。
3.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通常出现身热,但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舌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或见手足蠕动、脉虚、舌绛少苔等。
据专家研究发现,在中医学中,治疗三焦病症的方法有很多,如针灸、中药、等。通经络,促进血脉运行,养脏腑中最为便捷、效果好的当属艾灸,只需要在对应的穴位上进行灸治,就能达到通三焦的作用。
据《难经·三十一难》记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由此可知,三焦不通可以这样艾灸的。
膻中穴主治上焦疾病
天枢穴主治中焦疾病
阴交穴主治下焦疾病
气冲穴通治三焦疾病
除了在艾灸,专家建议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需要多食用五谷杂粮,正所谓“病从口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五谷杂粮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物质,有助于调理三焦。然后就是需要多运动,在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八段锦”,这是专门保养三焦的一种气功。三焦通,便气血通畅,百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