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疾病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其中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所组成。风寒是指风与寒相结合形成的病邪,为百病之长,是外邪致病的主要原因。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记载:“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感染风寒的一般症状有发热轻、恶寒重、流涕、鼻塞、多嚏、头痛、咽痒、周身酸痛等,如风寒袭肺,就会出现咳嗽、鼻塞流涕、恶风、咽痒不适等症状。
据相关数据分析,由风寒所引发的疾病主要有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脑卒中、急性胃肠炎、风寒感冒等,通常营养不良、贫血、儿童、老年人等此类身体虚弱抵抗力低的人在受凉、淋雨、变天、换季时,容易感染风寒。预防风寒,远离疾病,首先要提高自身抵抗力,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认为,预防或治疗风寒,只需用即可。艾灸治疗风寒的原理是用温热刺激穴位,以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艾灸本身就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于调理风寒更是有奇效。
艾灸治疗风寒穴位推荐

1、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中。艾灸大椎具有刺激血液循环、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祛除体内的风寒和湿气。

2、风池穴:正坐或俯卧位。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致与耳垂齐平处,用力按压有酸胀、脑部沉重感,即为此穴。艾灸风池具有祛风散热、解表散寒、平肝熄风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风寒。

3、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艾灸迎香具有祛风通窍、理气止痛、疏通经络的作用,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

4、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艾灸列缺具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清利咽喉的作用。

5、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具有活血化瘀、补中益气,防病保健、温宫散寒、缓解疲劳的作用,

6、合谷穴: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艾灸合谷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本、防病保健的作用。

7、风府穴: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于枕部可摸到一突出的隆起(枕外隆凸),在该隆起下、后发际两条大筋(斜方肌)之间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艾灸风府穴具有散热、吸湿、祛风邪、熄风、通关开窍的作用。

8、天柱穴:位于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艾灸天柱穴具有祛风解表,舒筋活络,清头明目,强筋骨的作用。

9、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艾灸百会穴具有醒脑开窍、益气温阳、提升正气、增强体质的作用。
除艾灸增强体魄,治疗风寒外 ,还可以在艾灸前先用泡脚20分钟,有助于艾灸的渗透力,艾灸效果事半功倍。
养好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做起。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熬夜、戒烟戒酒,平时也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特别是体质虚弱的人,保障身体健康,是我们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