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性,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方面,气是生存的根本,源于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宗气,气不顺畅人一定会生病。血是对五脏六腑都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血不足,则整个脏器的功能都会出现衰退的现象,导致人体的衰竭,甚至死亡。
气血不足者畏寒怕冷、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失眠多梦等症状,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气血不足都会对身体都会有一定的伤害,如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推迟、量少等,男性主要表现为频频梦遗、早泄等,补气血时不可待。

一、起居方面:根据中医子午流注时间表显示,从亥时初即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息、推陈出新的时间,此时是通过睡眠补气血的关键时刻。要养成在11点前睡觉的习惯,不熬夜,修养百脉生息。

二、饮食方面:食疗是中医补气血的重要辅助手段,有许多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猪肝、乌鸡、黑芝麻、牛羊肉、桂圆等。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可以使用一些调理脾胃同时补气血是中药,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对于气血的补充有较好的效果。

三、方面:艾灸是通过在燃烧艾绒借助温热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补气血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血脉运行与气血的新陈代谢。下面是推荐艾灸补气血穴位供大家参考。

1、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艾灸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温阳补虚、固精止遗的作用。

2、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艾灸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的作用。

3、血海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艾灸血海穴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健身养血、调血、祛风除湿的作用。

4、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具有气血生化、温阳散寒、调理脾胃、补充阳气、消肿散瘀的作用。

5、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艾灸三阴交具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养血安神、消肿除湿的作用。

6、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具有温中散寒、止痛、补益脾胃的作用。

7、天枢穴: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艾灸天突穴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理气健脾的作用。
四、运动方面:运动对于气血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冬季,建议每天做经络操、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的循环,也是调整气血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