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多吃一些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鱼肉等,也可以适当地饮用一些酒暖暖身子,这些食物能让人快速恢复身体热量,以保障身体不受严寒的侵蚀

《孝经纬》曰:“(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在公历11月22日或11月23日期间,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寒冷、降水量渐渐增加。
古人曾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其解析是由于天的阳气上升,地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皆失去生机,天地因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在小雪节气全国各地都有腌咸菜的习俗,沿海地区的居民也会开始晒鱼干,用以储存食物抵御严寒,度过寒冬。
小寒节气过后天气愈加寒冷,此时人体最容易受到寒气侵蚀的时期,天气变冷就更加需要。
小寒该如何养生?
1、起居方面:
坚持早睡,要给自己充足的睡眠,同时也要注意添衣,以温暖即可,切忌太厚或者太薄,随着气温的愈发降低,要适当增加一些高领子的衣服,以免稍有不慎寒邪入体。
建议每天都花20分钟时间用泡泡脚,都说“寒从脚起”,上午泡脚能够让身子换洋洋一整天,晚上泡脚有助于睡眠,消除烦恼。所以在小寒节气开始就应该每天坚持泡脚了。
2、饮食方面:
应该多吃一些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鱼肉等,也可以适当地饮用一些酒暖暖身子,这些食物能让人快速恢复身体热量,以保障身体不受严寒的侵蚀。
多吃黑米,黑米营养丰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中医认为,黑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暖肝明目的功效,是小雪节气补肾的最佳食材,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女性延缓衰老。
3、运动方面:
运动养生主要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爬楼梯、快步走、广场舞等。运动时,衣服不要穿得过多,只要感觉暖意正好即可。小雪节气多运动,尽量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有利于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4、精神方面:
小雪过后天气寒冷,落叶飘零,万物渐渐失去了生机,部分地区下起了大雪,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感到悲伤、抑郁,所以应该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美好的音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5、方面
《黄帝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雪节气过后,气温持续下降,寒邪不断增加,随着温度的急剧下降,人体的抵抗力会有所降低,旧患或宿疾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加重。所以此时养生应该以防寒、护阳为主。
小雪节气艾灸穴位推荐
1、太冲穴:
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是肝经的原穴,艾灸太冲穴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2、神阙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属任脉腧穴,艾灸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健脾和胃、温补下元的作用。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3、肾俞穴: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的背俞穴。艾灸肾俞穴具有强壮肾气、延年益寿、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4、涌泉穴: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属足少阴肾经,艾灸涌泉穴具有补益肾精、疏通经络、壮阳的作用。
主治: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头痛、头晕、咯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雪节气艾灸不但可以扶正抗邪,更有助于治未病、防病变。
小雪节气已到,可以多晒晒太阳,能助发人体内的阳气,加快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还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症,冬天多晒晒太阳,在补钙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