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知多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在过去我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小暑有三候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2.二候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三侯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懂习俗
1. 综述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2. “食新”习俗
在过去,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3.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
小暑需
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可通过养阳,艾灸时要呵护心气、平静心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小暑应避暑湿,谨防暑湿至水肿。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经常盗汗,心肾功能必出问题。艾灸以养肾扶阳为主。
1. 温补脾肾,扶阳正气
每天对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命门穴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关元穴
取穴方法: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
功能主治:
功能: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气海穴
取穴方法: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能主治:
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
命门穴
取穴方法: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着肚脐向后找,到了背后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此穴。)
功能主治: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等。
中脘穴
取穴方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2. 肚腹脾胃问题
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有生活过十丰富,再加上平时,作本力大,大此贵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告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艾灸此穴来缓解。
足三里
取穴方法: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能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3. 腹泻问题
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
天枢穴
取穴位置: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功能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小暑过后,迎来了三伏灸,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把握住三伏灸,相当于做了一年的保健。小暑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清热祛暑,适量运动。天气逐渐炎热,需要调节好情绪,保持良好心情。